市场风格再次急剧切换,红利资产王者归来!10月14日,A股高...
哎呀呀,市场的“魔幻现实主义”又上线了!10月14日,A股同志们这是又要来一曲“高开低走”的“探戈”吗?上午还欢畅淋漓地高扬着头,午后却突然画风大变,跌得脸都绿了。要说这市场,就像个捉摸不定的调皮孩子,玩儿的就是心跳!
别看科技股、新能源、有色金属平时呼风唤雨的样子,这回可算是尝到了跌跌不休的滋味,集体“大逃亡”,算是给市场敲了个警钟:哦豁,看来咱们的红利资产要重新洗牌了!
咱们就说那个通信设备板块,早上还蹦蹦跳跳地涨幅超过了1.5%,结果午后 directamente 跌了一个“Hello Kitty”。这画风突变,让人不禁想问:A股这是怎么了?与此同时,国际股市也跟着一起“共患难”,纷纷加入了“弱势下跌”的队伍。额,看来这市场还挺会“团结”的嘛!
A股市场:当红利资产成为逆袭小达人!
东京225指数缩水2.58%,韩国指数跑路0.6%以上,道指期货午后跳水,跌幅一度超0.5%。大宗商品市场也不甘落后,纽约黄金期货一度从4190美元/盎司跌到4100美元/盎司,上海铜期货也得瑟一下,然后又萎了。这时候,市场上冒出了一个神秘角色——红利资产!大佬们纷纷表示:这种东西,简直是A股市场的抗风险小达人!
A股市场风云突变,红利资产成香饽饽!
15年前的10月,国际贸易关系紧张的气氛笼罩,AI巨头们的激进投资引起了泡沫化担忧。市场的画风瞬间变了,蛰伏许久的红利资产重新成为了市场热点,而且在大震荡时还展现出了出色的抗风险能力。
原来,自去年10月以来,红利资产就是一副“软绵绵”的形象。即便科技股 슈퍼 힛 的时候,它也表现得很弱。那么,这是为什么呢?
首先,我们得知道红利资产牛熊大周期在去年底出现了重大变化。从2022年11月开始,红利指数就在银行、高速公路、煤炭等板块的带领下,从熊市的泥潭中奋力爬了出来,逐渐走出了牛市行情。红利指数的牛市状态一直持续到2024年10月,最大涨幅接近38.5%,几乎是2020-2021年红利指数牛市涨幅的两倍。不过,自2024年10月以来,红利指数一直呈现出易跌难涨的局面。但是,由于红利资产具有优异的高股息特质,所以熊市周期的安全边际相对较高,回落到关键位置总能吸引大量资金抄底。
其次,A股迎来了主升段行情,投资者风险偏好快速回升。这让红利资产很难吸引到更多的资金。毕竟,股价的弹性很容易让投资者获得远高于股利的回报。特别是红利资产经历了近两年的牛市周期之后,本就高居不下,股利回报率也相应下降了。因此,在相对高位及市场主升段期间,红利资产表现较为疲弱。
最后,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红利板块遭遇了不同的困境。去年四季度,煤炭、电力、高速公路、保险等众多高股息板块纷纷出现阶段性高位。有的板块受制于主营产品价格回落,有的板块需求趋于弱化,最终导致了多个红利板块从高位震荡走弱。虽然这些板块在2025年有望迎来转机,但是银行板块自7月底见顶回落,成为了压制红利资产的重要因素。然而,随着红利资产回落至相对低位,特别是部分典型的高股息板块逐渐迎来行情修复机遇,再加上科技股暴涨之后市场需要新的主线,红利资产有可能在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成为A股上涨的引擎。
10月底,A股市上市公司将批量发布2025年三季报,部分上市公司有望实施季度分红,这有望助力红利资产成为市场热点。
多家上市公司三季报预喜,红利资产有望逐渐修复!
根据交易所的规定,10月底A股上市公司将披露三季报。截至10月13日,多家公司已经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告,数量已超过80家。楚江新材、英联股份、广东明珠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有望增超10倍,此外23家公司业绩增速有望超1倍。
板块层面来看,我们以近12个月分配给股东的股息占股价的百分比,来衡量板块的股息率。截至10月14日,20个板块股息率超3%,包括:煤炭开采、白色家电、股份制银行、农商行、炼化及贸易、城商行、国有大型银行、房屋建设、通信服务、白酒、航运港口、照明设备、纺织制造、装修建材等。
回顾2024财年A股分红状况,2024年13家上市公司进行一季度权益分配,现金分红规模为27.86亿元。中报分红公司数量705家,现金分红规模高达5867.18亿元。三季报分红公司数量达到350家,现金分红规模达到908.98亿元。
根据iFinD金融数据终端统计的分红实施及分红预案数据,我们梳理了上市公司2024年利润分配状况。银行板块又毫无悬念地成为A股“分红之王”,派息规模占比接近22.8%。派息规模靠前的板块包括:非银金融、石油石化、食品饮料、煤炭、公用事业、交通运输、通信。
根据iFinD金融数据终端,超过120家公司连续三年股息率超过4%,包括:冀中能源、中远海控、广汇能源、中创智领、立霸股份、中谷物流、奥普科技、蓝天燃气、罗莱生活、富森美、富安娜、元祖股份、百川能源、建发股份、格力电器、中国国贸、周大生、三七互娱等。
(本文首发于2025年10月14日)来源:光大证券微资讯作者:李泉
版权声明:如无特殊标注,文章均为本站原创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